比思論壇
標題: 乒坛智者徐寅生:情与智的思辨 国与球的牵挂 [打印本頁]
作者: 20933043 時間: 2019-5-26 21:58
標題: 乒坛智者徐寅生:情与智的思辨 国与球的牵挂
1949年5月27清晨,11岁的懵懂少年走出家门,看到的是街道上露宿街头的解放军。徐寅生和他的家人曾经居住在浙江中路延安东路的石库门蜗居里,现在那里已经成了延安路高架旁的高楼巨厦。十年以后,普通工人的儿子徐寅生成为国家乒乓球队的一员,再过了两年,他和队友合作拿下了世乒赛男子团体冠军,捧回了斯韦思林杯。
运动员时代,徐寅生留下“12大板”的乒坛佳话;放下球拍,他以总教练身份率国乒重夺斯韦思林杯,并亲历“乒乓外交”的历史一刻;执掌国际乒联,他转型顶层设计者,用“小球改大球”的创新提议,助乒乓球运动焕发新生。一段银球传奇,一位乒坛智者。围绕乒乓球的改革与发展,他时时刻刻都在思考在实践……
“12大板”是精神传承
打球时徐寅生就是个爱动脑筋的运动员,善于钻研对手,汲取经验。1961年在北京举行的第26届世乒赛男团决赛,他与日本选手星野展弥的“12大板”佳话,实质是每球必争,见招拆招。当时中国队大比分1比2落后日本队,男团第四场的决胜局,徐寅生20比18拿到2个局点,下一分的争夺,他接发球抢攻,星野退守放起高球,一个近台一个远台,两人你来我往,斗智斗勇。待到星野放来第11个高球,徐寅生猛扣对方中路,迫使对手犹豫中动作变形,回球出界。中国队因此上演精彩逆转,第一次举起斯韦思林杯。
作者: 20933043 時間: 2019-5-26 21:59
回顾这段球员生涯的巅峰之作,徐寅生却把功劳归于国乒这个集体,“王传耀说过,关键时刻日本选手惯用两招:一是落后时发球猛攻,利用对手求稳心理搏杀;二是防守时故意放高球,引起对手思想波动,出现失误。”徐寅生总结,老将毫无保留地传授,小将虚心努力地学习,是国乒传承至今的宝贵财富。1965年在南斯拉夫进行的第28届世乒赛,国乒卫冕男团冠军、第三次捧起斯韦思林杯后,徐寅生写下《赞战友》一文,发表于新华社等国内各大媒体。文中,他满怀激情,将一同奋斗的国手李富荣、庄则栋、张燮林、周兰荪等逐个颂扬,“我心里想的是写全队,写国乒这个可爱的集体。”
唯物辩证思想“放火”
不光钻研对手,徐寅生也爱钻研自己。1964年国庆节前,他应邀与国乒女队分享经验。徐寅生称自己是去女队“放火”,“豁出去了”,“讲得兴起,准备了满满一缸子的茶水,一口都没顾上喝。”通过剖析自己从事乒乓球运动的得失,从技术到心理,斗志到觉悟,个人到集体,结合观察到的女队实际情况,他留下的是珠玑诤言。
两个多小时的讲话,闪耀着一个普通运动员对待事业、看待人生的辩证思想的光芒,体现了一名青年努力学习、时刻自省的宝贵精神。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元帅为这篇名为《关于如何打乒乓球》的讲话稿作批语并呈送国家领导人。不久,《人民日报》刊发讲话稿,掀起学习唯物辩证法的热潮。
徐寅生放的这把火,点燃了国乒女队突破历史的希望。1965年4月的第28届世乒赛,中国女队在卢布尔雅那扳倒“四连冠”日本女队,首度登上团体冠军宝座。女双决赛中,林慧卿、郑敏之击败日本选手,第一次为中国捧回波普杯。
作者: 20933043 時間: 2019-5-26 22:00
激将法开启国乒改革
1970年起出任国乒首任总教练,徐寅生对乒乓球技术的思考和改革更多了实践空间。第31届世乒赛,欧洲选手弧圈球结合快攻的打法兴起,国乒无缘男单冠军,徐寅生意识到,乒乓球运动正朝着一个新的高度发展。国乒的直拍快攻如何适应新形势?颇有争论。作为总教练,徐寅生坚持:必须速度结合旋转,向“快、准、狠、变、转”的方向发展。
谁来带头实践技术改革?徐寅生想到了郗恩庭。但大郗是世乒赛男单季军,正胶打了十来年,技术成熟,改反胶的话风险大,怎会轻易答应?1971年底,中国队访欧期间,郗恩庭先后输给对手,火车上,徐寅生使用了激将法。讨论技术时,他装作不感兴趣地跟大郗说:“算了,反胶再好,你这辈子也不会改了。”这句话倒让正在思考自身技术不足的郗恩庭动了心,“我回去试试。”徐寅生趁热打铁,“光试不行,要下决心改到底。”大郗横了横心,“改就改。”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训练,直板反胶快攻打法的郗恩庭出现在第32届世乒赛男单赛场。这个技术类型的选手参加世界大赛,国乒历史上是头一回。男单决赛,面对老对手、上届世乒赛淘汰自己的瑞典名将本格森,大郗报了一箭之仇。圣·勃莱德杯重回国乒怀抱,意味着徐寅生推行的技术创新,为国乒改革提供了有益启示。
亲历中美“乒乓外交”
身为国乒教练,徐寅生也亲身感受到小小银球推动历史的巨大力量。
1971年,第31届世乒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时隔六年,徐寅生以教练员身份率国乒重返世界乒坛,后来发生的一切,他坦言超出自己的预期。
“当时训练完乘车转场,美国选手科恩错上了我们的车。庄则栋见没人与他打招呼,想到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参赛目标,主动过去与他交流,还送了他纪念品。”徐寅生回忆。一个意外,一次偶遇,两国运动员的友好交往成为新闻,也让密切关注国乒动态的国家领导人看到推动中美关系的机遇。
世乒赛即将收尾时,国家领导人做出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决定。1971年4月10日,美国代表团从香港入境,先后访问广州、上海和北京,新中国迎来首批美国客人。乒乓球冲破藩篱,掀开中美民间交往新篇章,为两国和平外交实现“破冰”。“小球转动大球,这是历史的机遇。”徐寅生说,由“乒乓外交”,中国乒乓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肩负的历史使命,将中美两国的乒乓友谊代代相传。
2毫米的顶层设计
从国乒男团首次捧杯,到“乒乓外交”小球推动大球,徐寅生经历了从运动员、教练员、国家体委副主任到国际乒联主席一系列身份的转变,他始终把自己定位为“搞专业的”,时刻思考并实践着乒乓球运动的革新与发展。
徐寅生至今都记得很清楚,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进行的国际乒联会议后,他给红双喜副总经理楼世和拨去长途电话。当时上海是晚上,这个时间去电话,徐寅生说笑:“他们(楼世和)最怕晚上接到电话,怕出事。”红双喜的厂区之前发生过火灾,这事在公司领导心里还有阴影。但这个电话,徐寅生必须打。这是关系到乒乓球运动和中国乒乓未来的大计。
这次会议前,关于乒乓球改革的争论风雨欲来。有一种舆论是:不能中国一家独大,这样没法扩大市场。事实上乒乓球并没有身处危机,奥运会的乒乓球赛,球票卖得很快。身为国际乒联主席,徐寅生则有自己的判断:乒乓球不能一拍打死,需要让比赛更好看更精彩。那如何调整?有提议抬高球网的,有提议扩大球台的,甚至还有提议禁止反贴海绵球拍让旋转消失……这样争下去,真要乱了套。
作者: pooptm 時間: 2022-9-9 08:51
横扫晋级
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http://bb-cdn.top/)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