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里经过3小时短途旅行,我到达了阿格拉。
(网上看到无数次的泰姬陵 Photo by Yann)
阿格拉正是大名鼎鼎的泰姬陵所在地。泰姬陵一直在印度人民心目中有着神圣的地位,著名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泰姬陵是“永恒面颊上的一滴眼泪”,而外国游客,一定也会把泰姬陵作为首次印度之行的一站,光听听加在泰姬陵前面的定语——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之一、印度穆斯林艺术最完美的瑰宝、世界遗产中的经典杰作之一,就知道这里一定不能错过。
我和其他游客一样,背起70升大包兴冲冲下了火车。
出了火车站我先打了一辆Tuk Tuk到达阿格拉市区。由于有泰姬陵的存在,精明的印度人民早就建起了密密麻麻的独栋家庭旅馆,旅馆基本大同小异,一般有3到4层,每层4间房,天台是标配也是卖点,每家都会挂着一块牌子,写有“本旅馆设有天台,不仅可以远眺泰姬陵,还可以欣赏它的日出与日落”。
离泰姬陵越近,旅馆建得越高,天台布置得越花哨,价格越贵。印度物价一向低廉,单人间住宿费一般200-300卢比(人民币20-30元),阿格拉的价格从500卢比起跳,从房间内能看到泰姬陵的至少收费1000卢比。我摇了摇头,从密密麻麻的家庭旅馆区撤了出来,随便找了一家距离稍远的单人间住了进去。
放下背包,看看时间还早,打算先在市区转转,熟悉一下环境,看看除了泰姬陵之外,还有什么景点值得拜访。
在小巷中转了1小时,我多次被堵死在路上——着急送货的摩托司机,忙着拉客的人力三轮,赶着开张的商铺老板,都在抱怨、咒骂这混乱无序的交通,噪音弄得我心烦意乱,赶紧随便找了个饭馆钻进去。境况并没改善多少,老板看到有亚洲面孔的顾客上门,先是笑容可掬大喊一声“一拉西呀一妈塞”,又来了个日式鞠躬。
哦,这是把我当成日本人了。我微笑点头回礼之后,老板拿来了菜单,菜单足足有一本字典那么厚,里面写满了我看不懂的日语,幸好还有照片。在印度吃由印度人做的日料?我回想刚才在路上看到的饭馆,不是意大利菜就是法餐,要不就是土耳其烤肉。在如此商业化的地方,每个人都想着将自己的利润最大化。物美价廉的印度咖喱我猜也不是完全找不到,只不过需要多花些时间罢了,想想混乱无序的交通,我埋头吃了一碗质次价高的“日式”鸡排饭。
第二天一早,手机6点半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想到今天要去看期待中的泰姬陵,我像打了鸡血一样从床上一跃而起。梳洗打扮,又特意穿上颜色鲜艳的罩衫,再三确认没问题后,坐着Tuk Tuk出发了。到达景区附近,司机示意我去购买门票。不用想,门票价格自然不菲,和国内景点有一拼,票价高达1000卢比。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印度其他地方的景点门票都不会超过300卢比。
我在售票口带着“为什么在这里每个人都想尽办法赚你钱”的疑问,递上了钞票。
到达入口处,虽然才早晨8点,但是游客已经排起了长龙,安检极其严格——荷枪实弹的警察随时待命,X光机快速运转着,安检门不时发出“嘟嘟”的声音。我跟着队伍缓慢向前移动,半小时后,终于通过安检,穿上鞋套,顺利进入了泰姬陵的大门。
(被雾霾笼罩的泰姬陵 Photo by Anthony Scottn)
好不容易穿过拱门,结果令人泄气。由于空气污染太严重,从远处根本看不清泰姬陵本来的面目,我只好安慰自己,PM2.5给人一种朦胧又浪漫的诗意感。
(旅馆认识的Simon比我有耐心 Photo by Simon Ferguson)
印度人民喜爱拍照是出了名的。在印度的任何一个城市,只要一转头,肯定会遇到一个小孩、一头牛、一个自拍的人。泰姬陵内也不例外,他们挤在水池边的铁栏杆那里久久不愿离去:趿拉着凉拖的印度小哥把自拍杆伸了出去,张罗后面的人对着摄像头微笑;穿着纱丽的印度女孩双眸如星,微笑背对美景。咔嚓咔嚓咔嚓,不同角度、不同构图,不同表情,印度人民以实际行动磨掉了我的耐心。
下一步是排队进入室内参观。因为泰姬和沙贾汗长眠于地下,所以其实内部并没有什么可看。即使墙上贴着“禁止喧哗”的标示,工作人员也一直喊着“No Photo,No Photo”,但这并不能阻挡游客的热情,手机的快门声,人们的聊天声,赞许的鼓掌声,孩子追打的嬉笑声,婴儿的啼哭声……当所有声音充斥在这狭小密闭空间的时候,陵墓庄严肃穆圣洁的感觉荡然无存,我一心只想逃离这里。
(从另一个角度看泰姬陵 Photo by New Deli newspaper)
离开泰姬陵后,我企图避开成堆的游客,前往攻略书里提到的月光花园。月光花园位于亚穆纳河对岸,和泰姬陵隔河相望,据书上说这里是欣赏泰姬陵日落的绝佳地点。
公园内除了约会的本地男女外,也有几个和我一样试图独辟蹊径的游客。跟着指示牌走到河边,看到印度真实的一面,各类生活、建筑垃圾随意散落在河边,间或还能看到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排泄物。我低头看了看早已发臭的河水又抬头望了望浓密的雾霾,知道网上的照片都是骗人的。
这时我意识到,正是因为泰姬陵的存在,大量印度本地人忙不迭地抓住商机,大兴土木,一边搞工程一边污染环境;也因为泰姬陵的存在,国内外游客蜂拥而至,只想在“打卡圣地”拍下一张张照片,再上传到社交软件满足虚荣心而已,他们才不在乎什么历史、文化和自身素质呢。
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http://bb-cdn.top/)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