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古埠渔梁位于现黄山市歙县城南,是歙县南乡的起点。
隋唐越国公汪华徙新安郡治于歙县,筑坝截流,为水上军需民用,后经历朝修缮,才得以完存至今。
渔梁坝坝长143米,底宽27米,横跨于练江之上,北高而南低,自然形成三个泄洪道。至今排水仍不乏人力和机械,而渔梁仅靠大坝一头高低自动调节,是中国古代水利科学的经典集成,被古建筑专家郑孝燮誉为“江南都江堰”。
渔梁坝至今还保存着古代街衢、水埠和码头的原始风貌,大坝均用一至两吨重的雪白晶莹的花岗岩石砌成。由于坝的落差较大,加上坝下乱石嶙峋,练水到此,经溢洪道飞流直下,涛声不绝,声震数里。
如今站在江边,还依稀可想当年的樯桅林立,货来物往的热闹景象,但也不免有着些许告别亲人、送贾异乡的伤感。
脚下的花岗石,已经分不清哪块是唐宋年间,哪块为明朝重建。聪明的工匠凭着一斧一凿,把数万巨石用石榫、石键扣锁为一体,确保巨石不被山洪冲散,大坝历千年而不坍塌。比较今人所谓的“大地艺术”,渔梁坝才是古人的大地艺术作品。更可贵者,渔梁坝不是死了的遗产,它还在工作,它是活了1400年的生命。
水岸人家江水犹在,渔人犹在,几多风花雪月故事,几多富甲天下的商家,都如这穿流不息的江水,在惆怅的史迹里走来,又在期盼的目光中离去,故事不知流传到何年何月?富贵不知消失在何时何地?
练江如练,鸬鹚在水中嬉戏,船在江上走,如在画中行。在上海还在打渔杀家的岁月,在香港还是荒芜一片时,这里金银满仓。现在的渔梁,一切都归于岑寂,只和这奔腾不息的江水朝夕相伴。
渔梁人还是保持着江边用水的习惯,洗衣、择菜等等日常生活皆依这江水。枯水期里,水底的鹅卵石纷纷浮出,而这里也成了晒场:被子、鱼干、衣服、马桶……渔梁人的生活也在这里呈现出来。
渔梁镇,因渔梁坝而闻名,渔梁老街用清一色卵石有序铺就,恰似鱼鳞,又因古街形似鲤鱼,故又称“渔鳞街”。
老街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风貌,街道依河而设,蜿蜓曲折二华里有余,一色旧式门板店面,一色鹅卵石路面,各种店号、庄号依稀可辨。更有一色的青石屋基高耸水滨,高约数丈,重楼叠宇,鳞次栉比。
从深巷两旁的林立的米行店铺、地下连络点,以及稍后期的人民公社可以看出,这里有早期商业的气息,还曾经是红色革命年代的信息和物流的汇聚之地。
太平桥260多米长的太平桥静卧在练江的碧波之上,明代建成以来,桥和水便仿佛再也不愿分开。
传说古代民间只准建单孔桥,造双孔便有欺君之罪。歙县一寡妇为修善事,建造了这座16孔桥,因为双数而犯了王法,钦处剥皮之刑,致使此寡妇含冤而死。所以后人称太平桥为“人皮桥”,也称“寡妇桥”。
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http://bb-cdn.top/)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