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中文

比思論壇

 找回密碼
 按這成為會員
搜索



查看: 699|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算法与文学的碰撞:让书与读者“双向奔赴”

[複製鏈接]

28

主題

1

好友

164

積分

小學生

Rank: 2

  • TA的每日心情

    5 天前
  • 簽到天數: 48 天

    [LV.5]常住居民I

    推廣值
    0
    貢獻值
    0
    金錢
    428
    威望
    164
    主題
    2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24-5-24 21:58:24 |只看該作者 |正序瀏覽
    似乎每隔一段时间,总有“文学已死”的论调甚嚣尘上,有作家感慨售书之难“五年只卖两三千册极为普遍”,也有出版社坦言“出一本亏一本”……从经典名著到小众佳作,蒙尘的“明珠”也不在少数。



    然而,变化正悄然发生。



    最近,出自史铁生散文集《我与地坛》中的一句“子弹正中眉心”,因读者的书评,在抖音上衍生出轰轰烈烈的“子弹文学”。“来自十年前的子弹正中眉心”的热榜下,寥寥数字牵动无数网友的共鸣,网友在1.5亿次话题播放中一次次领略史铁生的文笔。



    而这仅是一个缩影:在方寸屏幕之间,近40万网友齐聚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蔡丹君的抖音短视频,和她一同细剖《红楼梦》的当下性;“小玄夜说书”这一抖音账号成了很多人的“私人书架”,吸引了不少悬疑推理书籍的同好;而在“1379号观察员”的解读下,《百年孤独》似乎不再是一本永远有人讨论、但永远读不完的书,而是成了一部剧情跌宕又老少皆宜的动画连续剧。



    只要还有人手捧书籍,文学便仍有价值。而当推荐算法为好书拂尘,文学便一次次在天南海北的屏幕前焕新,也一次次唤醒成千上万人阅读的兴趣,更点燃出版业熬过寒冬的勇气。



    在短视频里,从看见书到看懂书


    提及读书,如何选书和读书似是一门学问。林语堂在《论读书》里写,“读书必以气质相近,而凡人读书必找一位同调的先贤,一位气质与你相近的作家,作为老师。”而朱光潜则在《谈读书》里称,“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



    而无论是找一位“前辈”,还是精选彻读,在如今似乎都有了新的路径。



    “上学的时候,常常能从老师那里获得一些推荐书目,而且因为熟悉老师的阅读风格,所以循着老师的书单去读,很少会‘踩雷’。”曹玲从小喜欢阅读,而在大学毕业前,她很多时候都依赖于语文老师和大学教授们的书单。而在大学毕业后,她也曾参考一些出版社或者公众号的年度书单,但常有失望之时,“我一直觉得读者和书也是讲究缘分的,很多出版社和公众号推荐的书面向大众,所以时常调性不一,难免会遇上气质不合的。”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曹玲觉得,挖掘新书的过程就如盲人摸象。而从去年开始,她找到了新的“老师们”。这些老师,正是抖音上的读书博主,他们有的是博览全书的阅读爱好者,有的则是名校教授,但对于曹玲而言,他们都是“气质相近的前辈”。



    比如,她正是循着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蔡丹君的短视频,从《红楼梦》开始,走近了《诗经》和《楚辞》。“我一直很喜欢《红楼梦》,而蔡老师还特地做了一份将近三万字的《红楼梦》阅读研究的参考书目,我顺着这份书单慢慢读,不愁没有好书可看了。”曹玲称。



    当曹玲在短视频平台找到“老师”,Meredith则在这里收获了无数同好。“虽然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当你知道有人和你一起阅读同一本书,并且可以展开讨论时,你会觉得书的意义又多了一层。”Meredith是一名悬疑推理爱好者,她的书架摆满了许多相关书籍,却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能与他人交流。



    而在磨铁旗下孵化的读书号“小玄夜说书”的短视频评论区,她与不少人爱好相同作家的网友结识,甚至成为了朋友,“我们会一起追新出的悬疑小说,也会一起讨论小玄视频里抛出的推理细节。”


    面对茫茫书海,总有人像曹玲般需一位“前辈”,或像Meredith需要同好,而更多人像朱光潜所说,苦于如何精读。而抖音上的短视频,也给出了新解法。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吗?野史与正史的差别是什么?一本《史记》,被抖音号“赵健的读书日记”抽丝剥茧,并赋予一些备受关注的命题,从而被上千位网友重新认识。“很多书以前虽然也都读过,但受限于自己的知识面,有时候是囫囵吞枣。但有了读书博主带着一起细细分析,就能更深入地了解一本书。”有网友表示,自己往往会在看到相关的解读视频后反复重读经典,“从读过,变成读透。”



    可以说,在短视频里,成千上万的阅读者不仅看见了书,也读懂了书。当他们因为短视频与一本好书相遇,或许就与文学结缘或重逢。



    “复活”经典,让文学不止于书


    “书中会有鬼混出没,会有吃土的少女,会出现永远不睡觉的失眠失忆症,会有一场雨,连续下了五年……”这是“1379号观察员”解读《百年孤独》的第一集,发布于2022年。在这一集视频中,他以明艳鲜活的动画色彩和简洁明了的解说,还原了马尔克斯的写作背景和原著的写作技巧。



    时隔两年,这一集短视频已被近20万网友点赞,更有不少人因此开始重读《百年孤独》。


    从《百年孤独》,到《沙丘全史》再到《降临》,每一本都是许多人曾望而生畏的大部头,但在“1379号观察员”李燕飞的解读下,它们以动画的形式呈现在大众视野。与“五分钟读完一本书”的简介不同,李燕飞的视频既有广度又有深度,为许多读者打破了阅读名著的障碍。



    其中,李燕飞讲《沙丘全史》的全六部,用了32集。用31集讲《苏东坡传》、21集讲《百年孤独》,还额外多讲了9集拉丁美洲的历史,有人形容他的制作比许多纪录片都要精美。



    “如果不是因为看到这么吸引人的视频,我或许一辈子都不会翻开《百年孤独》”正如网友的这条评论所说,推荐算法不仅打开了个体的阅读信息茧房,同时也让不少好书打破“冷门”瓶颈。当“李燕飞们”不断更新着经典书籍的品读形式,文学似乎也不再止于书籍本身。



    事实上,不仅是《百年孤独》,《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窄门》《霍乱时期的爱情》等经典名著,以及像40年前的老书《画魂》,都在短视频中再引潮流。



    其中,当蔡丹君细解《红楼梦》里的判词,讨论“王熙凤的丫鬟平儿是奸是善”,或“幽默大师林黛玉是俏皮还是刻薄”,37万网友从她的视频中感受到“红楼之美”,而因为“赵健的读书日记”的4条推荐视频,40年前的老书《画魂》被加印5次……



    不难看见,时代更迭之间,经典文学却借算法之力横跨千年,越来越多的短视频精心编制“引线”,从而让那些藏在书页之间的好词佳句一次次找到新的读者。短暂划过屏幕的万千指尖,也终将翻开经典文学的一页又一页。



    当算法遇上文学,何以改变行业之困


    对个体而言,短视频和直播正成为“寻一本好书”的捷径,而对于书籍而言,互联网平台则赋予了其更鲜活的展现形式。但当算法遇上文学,从长远来看,或许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解出版业之困。



    数据或许能更直观地反映出近年来出版业的处境:2020年,传统出版行业收入近10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同比下滑11.2%;2022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较2021年同比下降11.77%,持续承压;2023年上半年,实体店渠道图书零售市场和电商平台分别同比下降23.55%和6.29%……



    而在播客节目《螺丝在拧紧》的年终总结里,上海艺文志出版总监肖海鸥和单读主编吴琦也坦言,卖书的困难是实实在在的,并表示,“2023年是一个周期的开始,我们已经身处其中,大家都要为这个周期做好准备,开始全面的调整。”



    如何度过“寒冬”,成为出版业的时代命题。而破题的方法也逐渐多了起来:从引入自营网店销售,到寻求社交平台达人推荐,再到走进短视频、直播间和音频……全新的推广方式,一点点支撑起出版业。



    正如上文所述,算法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够高效且广泛地帮助大量对书感兴趣的人与好书相关的内容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规模化的“种草”。一方面,算法的精准分发,降低了读者的筛选成本和阅读门槛,从而让很多短视频用户直接转化为阅读人群;另一方面,多元化渠道并生的时代,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恰好可以用来“借力打力”,用线上流量推动纸质书触达更多人,从而促进优质内容向出版业“回流”带动图书销售,让更多人重新挖掘阅读的魅力。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被讨厌的勇气》,曾在2015-2019年累积销量达100万册。对于传统出版行业而言,尤其是对于一本“老书”而言,这似乎已经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毕竟,曾有媒体公开报道,国内绝大多数作家的作品,5年内销量超过3万册就可以称畅销书。



    然而,机械工业出版社新媒体渠道负责人李双磊接受采访时说道,从2020年开始,抖音电商达人们把《被讨厌的勇气》又重新“带”了起来,一下子“把品引爆”。这意味着,仅今年一年,这本书的销量就会达到百万册,原本卖不出去就会化成纸浆的库存书,都在抖音上卖出了不少。


    这并非个例。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迟子建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在主播董宇辉推荐后被更多读者所认识,《额尔古纳河右岸》4个月的销售量相当于小说2005年首版后17年销量的总和,并在读者的自发推广下形成了巨大的口碑效应,推荐后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实现惊人销量,总印量已超过600万册。



    可以看见,从“算法推荐”到“主动选择”,往往只是一个短视频或者一场直播的距离。短视频创作者们为好书拂尘,而算法“载”之找到读者,读者又将因此回归阅读本身,这足以成为一条贯穿线上线下的文学闭环。



    在方寸屏幕之间,读者和好书实现了双向奔赴,从而也让出版业重获活力与希望,这便是良性循环的开端。不可否认的是,出版业要走出“寒冬”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但至少,眼下已有了春的信号。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按這成為會員

    重要聲明: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比思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論壇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比思論壇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手機版| 廣告聯繫

    GMT+8, 2025-1-24 18:15 , Processed in 0.046990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頂部